fbpx

將「不想要」變成「我可以」

我不知道「我要什麼」,我只知道「不要什麼」

小力是我在授課時遇到的學生,他在大學畢業後遇到求職上的問題來找我諮詢,細談後發現,小力對於自己的生涯缺乏方向,在求職時也沒有明確的目標,大海撈針式的在人力銀行網站上找尋職缺,費時的找尋和等待有獲得一些面試機會,但通常都是面試完後沒下文,或是錄取後做沒多久就做不下去,然後繼續找工作和換工作的循環。

在我的實務經驗裡,像小力這樣對未來方向茫然又焦慮的人其實不少,比較常見的是:

如此下來,完成學業後依舊對於自己想發展的生涯方向感到茫然。

在詢問這類型個案「你想要做什麼?」時,常常會得到「我不太清楚我想要做什麼?我只知道我不想要什麼?」的回答

我針對「不想做什麼」的回答詳細探問,發現其實所謂的「知道不想要什麼」的背後,多是「我沒有能力做到什麼」或是「我想要逃避什麼」,例如:我的人際溝通技巧很不好,所以想避免會大量接觸人際的工作型態。

當求職目標不明確,又用自己較缺乏的能力或特質來做求職的條件篩選,這樣的方式很明顯在和雇主端在聘用人時邏輯不吻合,所以要找到適合的工作是困難的,或者更精準一點說,要找到適配的工作機率是低的。

擅用生涯金三角:「個人、資訊、環境因素」
幫助自己找好方向

一、「個人因素」

指對自我的了解,包含性向、興趣、學業表現、人格特質等。自我了解的部分,可以透過做測驗和參加自我探索活動去盤點自己的能力和特質。建議多使用資源來協助自己探索,例如:學校諮商中心和輔導室或是職輔單位,或者是政府部門的就業輔導單位等,都有提供專業的資源來協助做自我探索。

二、「資訊因素」

指資訊的掌握,如了解產業趨勢、職業資訊等。資訊的方面,可以多參考網路資源,政府網站和人力銀行網站都提供了很多職業的資訊,例如職業所需的職能、職業工作內容、職場現況等,也有許多的媒體針對各個職業都有詳細的介紹,可以多參考。建議有實習的機會或是職場體驗可以多參加,直接參與的方式可以比較明確地認識職業現況。

三、「環境因素」

指環境的影響,包含家人及社會的期待、家庭經濟狀況等。家人的期待和經濟狀況是影響個人生涯選擇時很大的因素,建議要多了解現實環境的限制,以及客觀環境對於自己的影響程度。

從這三個面向整體的考量,可以協助自己找到比較適合自己的生涯目標。

▶︎文章作者/阮聖立 (擺渡健心教練&生涯發展諮詢師)
▶︎圖文編輯/林晏均

請留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