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職場小團體,不想加入又怕被排擠?

阿德勒心理學說: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職場關係也是人際關係的一環,有屬於自己的小團體,不僅建立歸屬跟安全感,更是組織淺規則與資訊交換的場域,幫助自己更融入或適應企業文化;另一方面,團體成員如果太過緊密,想法與價值觀趨近一致,容易導致畫地自限,其後果輕則產生排擠效應,重則造成對立與分化,為管理上的一大隱憂。面對小團體,如何拿捏人與人相處的距離,讓關係有點黏,又不太黏?

 

首先,處理加入小團體的取捨,絕非工作清單上的優先目標。

工作目的,在於投注自己的時間與精力,換取對等報酬;提升自身本質學能,達成組織交付的任務或目標,才是優先考量。人際關係雖關鍵,切勿本末倒置。與其成天心煩要加入小團體,不如花時間跟心力,了解企業運作規則、打通每個環節上的利害關係人,讓團隊績效,更上層樓。

 

績效開花結果,下一步,學習把功勞跟成果與夥伴分享。

把鎂光燈打在參與的人身上,久而久之,近者悅、遠者來,人人都樂於加入,與你合作。在有信任的基礎上,同事自然願意分享工作上的想法與觀察,思考如何一起面對挑戰,追求共好。此時,無需思考要加入哪個小團體了,而是化被動為主動,營造讓對方願意加入的團隊。

 

從工作合作過程中,所形成的小團體,與八卦族群不同。

前者雙方有接近的價值觀,希望組織更好;後者單純只是咬舌跟,營造小團體內部同仇敵愾的安全感。價值觀接近的同事,後續雙方如果願意跨過公事的界線,分享生命中更內在的面向,關係的緯度就能拉升。爾後,就算各奔東西,褪下同事身分,彼此依舊是朋友,這段情誼有過同甘共苦的經驗,回憶,更是津津有味。

 

簡言之,與其思考要加入哪個小團體?不如從建立團隊的思維著手,一切心開悟誤解。

先求自己的本質學能紮實,讓績效說話;功勞歸諸眾人,透過日常互動,建立信任;遇到價值觀接近的同事,循序漸進,拉近關係的高度,把同袍之情化成友誼,一切水到渠成。

 

作者:James
職涯錨定與易經諮詢陪伴者、CDA國際生涯發展諮詢師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