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就業一把罩

期望裡,找到尋職心動力

【情緒及壓力管理】期望裡,找到尋職心動力

林俊宏 / 擺渡人生設計知識長

在Super的生涯發展論裡,「工作者」是生涯角色之一。每人約有數十年在職場耕耘的生活,因此如何能在職場順利發展,一直是個人費心思索的議題。
成功職業生涯發展不僅關注個人的職業智能與目標追求間的關係,如何在職業生涯裡保有安全且健康狀況,理應視為不可忽視的一環。在台灣,除職場身體安全與危害外,心理壓力也越顯嚴重。近年媒體報導,在工作中疑似「過勞死」的現象浮現,其職業包含企業主管、工程師及貨運司機等不同社經工作者。到底何為職場健康呢?學者們各有不同特色觀點。早期是一種疾病預防與醫療觀念,即沒有病就是健康,以疾病或症狀出現作為標準,如每年企業為員工安排健康檢查活動,便是此觀點下的政策。
當我在大學教學時,詢問學生為何畢業後應該要擁有一份自己的工作,絕大多數不會被略過的答案都是「薪水」,若持續追問為何需要有一份薪水,得到的答案則相當迥異,如還學貸、出國進修、買手機、房租生活費用、成為獨立的人等,這正凸顯著心理學特色之所在,也在在提醒職業輔導必須貼近與同理被輔導者的獨特生命處境。
求職可視為一份工作,許多即將或正在面對求職活動的求職者,卻找不著十足地行動動力。對此,或許我們可從期望來理解與協助。依據Victor Vroom(1964)在「工作與激勵」一書裡提出期望理論 (expectancy theory),該理論是認知取向的重要理論之一。他相信個體在行動上的選擇是基於覺得某一種選擇所可能的回報,是值得努力的,同時也是可以得到的。該理論的內涵有三,說明如下:

(1) 期望性:指努力與績效的關係。

(2) 工具性:指績效與獎勵的關係。

(3) 價值性:指獎勵與滿足個人需要的關係。

 如下圖所示,我們以一位正在修習某課程的學生為例,說明以上三項內涵的關係是如何讓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

首先,期望性是指學生相信自己認真投入課程裡,期末老師會給予他修習該課程好成績。工具性則是指該學生也相信若該課程獲得好成績,對畢業後的投入職場將具備職業優勢,並得到更好的工作條件與職業發展。最後,價值性是指該學生認為擁有良好的工作條件與職業發展是可以滿足個人的職涯發展需求。

反之,假若學生覺得成績高低對未來爭取一份工作並沒有太大幫助,便心態上只求過關,將個人的時間與精力轉移至他處。此外,若學生並不覺得畢業後,必定需要進入職場當個上班族,這些狀況都很難讓學生願意為該課程投入更多。

從期望論的內涵,我們也可用以理解求職活動的動力來源,我提出三點可能的思考方向,供輔導人員及求職者在尋找職涯發展動力之參考:
  • 以終為始:
職涯發展或求職活動,除思考自己當下的自我優勢外,以終為始更是思考關鍵,協助被輔導者思考投入職場,可滿足個人的當下及未來的何種需求,嘗試讓個體去建構工作對個人的目的與意義。
職業生涯的功能不單僅是維持個人生存需求外,更可能滿足個人心理成就的滿足感及人脈關係等,但這有待被輔導者的主觀定義才真能產生心理力量。
  • 強化希望感:
希望感為正向心理資本的要素之一,其內涵是當個人對當下及未來有明確的目標後,接著學習達成目標所需的方法與途徑。
    因此,在以被輔導者主觀建構出工作的意義與功能後,需引導對方設定具體、具驅動力、可行、合理及有完成時限的目標。隨後,協助個體接受系統化的職業訓練及求職活動所需具備的觀念及能力。將有助於個人心理希望感的提升,也增強工具性的程度。
  • 勇於相信期望:
口足畫家謝坤山先生曾說:「你努力不見得會成功,但不努力就絕對不會成功」。在求職活動中也是相同的道理,你必須先相信行動的力量與可能。也許求職結果影響因素甚多,包含職缺、面試官、企業文化等非個人可以掌握的因素。
但應先理解被輔導者對求職活動所採取的態度與行為意向。隨即再運用澄清、引導與面質等輔導技巧來協助被輔導者對行動期望的自我察覺,協助建立被輔導者相信個人行為的持續投入對結果是有助益,再行動中適當修正態度及行為將帶來良好的求職結果。
我盼運用本文除介紹認知取向的期望論外,更希望有助於輔導人員或面對求職活動的朋友,可以思考個人求職活動的期望、工具與價值關係,能加強彼此間的關聯性,找到持續尋職活動的心動力。
Copyright © 2020就業一把通 | Powered by 就業一把通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