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生涯專欄 職場生存
善用心理學,輕鬆擄獲面試官的心

作者: 溫蒂 - 生涯發展諮詢師

上周就安排好了今天早上九點的面談。起床整理好妝髮、換了一套為了參加面試的套裝、選了一雙有質感又不會太顯高調的鞋子。除了外在儀表的這些那些,內在的你也準備好了迎接這次的面試了嗎?
一起來看看面談情境會出現的心理學,用心理戰術幫自己加分吧!

面談到底在幹嘛?

|焦慮派vs. 樂天派

一講到面談,會分成兩派,焦慮派跟樂天派。
焦慮派的人會認為面談真的好可怕!一進到所應徵的企業,在等候面談的同時,就已經開始焦慮了,手心腋下都在冒汗,嚴重點還會覺得胃隱隱作痛,腦中還不斷重複前幾天寫好的 3 分鐘自我介紹,深怕自己漏了什麼。

另外,樂天派就單純認為面談不就跟對方講講話嗎?你問我答,有什麼困難的。一進到會議室,就兩眼發直,盯著手機或桌面,不知道要幹嘛,那就放空吧!反正我也猜不到對方會問什麼問題,那就船到橋頭自然直!但有沒有發現,對方問一句,我答一句,整段對話似乎都無法持續,同時也感受不到對方想更了解你呢?究竟面談是一個怎樣的場合,要如何才能受到青睞呢?

根據Collins Dictionary對於job interview(職位面談)的定義是:

a formal meeting at which someone is asked questions in order to find out if they are suitable for a post of employment.

指的是面談是一個正式的會議,由一方問問題,另一方回答問題,而這樣對話的目的是希望確認對方是否為適合此職位的人選。

出處:https://www.collinsdictionary.com/dictionary/english/job-interview

_

以上並整合我個人的經驗,我想說:

「面談是具有特殊目的性,藉由雙向溝通的方式,更了解彼此的過程。」

★ 特殊目的性:可能因為求職、求學(推甄)或其他原因,而創造了一個這樣的情境。
★ 雙向溝通:一個好的面談不會是在唱獨角戲,而是雙方用語言、聲調、肢體來互動的過程。
★ 了解彼此:有了好的溝通方式,才能有效率地了解彼此,進而做相關決策,如:決定是否僱用等。

既然面談是一個特殊的情境,且在當中高度牽涉人與人的互動,當中少不了心理的化學反應。如果能夠瞭解這些心理學知識並加以善用,想必可以在短時間擄獲面試官的心。

首因效應(Primacy Effect)

首因效應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第一印象。一般指人們交往接觸時的直覺判斷,首因效應對於之後的評價與人際互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也是為什麼大家非常強調創造好的第一印象的原因。就像英國著名小說傲慢與偏見(原本的書名就是 第一印象 First Impressions),小說開頭,男女主角對於彼此相識一開始所形成的定見,必須要動用小說大部分的篇幅才能消除,最後拋開定見,認識真正的彼此,相知相伴。這樣就知道,首因效應的力量不可小覷阿!

首因效應vs. 面談情境

首因效應就發生在你與面試官剛開始接觸的時刻,你的儀表、穿搭、肢體表達、談吐、聲調都是形成第一印象的要素。而這第一印象的評價像是,自信與否?穩重與否?內向還是外向?都會深深影響著面試官對你的評價。如果你創造了一個畏畏縮縮的第一印象,比如說:跟對方打招呼時低著頭(只是想檢查一下自己的皮帶是否有繫好)、總是避著面試官的目光(擔心太直接的四目相接,會沒來由的尷尬)、聲音小又無力(即使你只是昨天上KTV,喉嚨不舒服)。很不幸地,在對方心中形塑了第一印象之後,想在後續30分鐘來反轉這樣的形象,可能就事倍功半了。

>>面談小心機

既然首因效應如此重要,我們就得先想好在第一時間該呈現什麼樣的自己,而這都仰賴事前準備。原則上,做出符合職位的打扮與行為,都會營造好的第一印象。比如說:應徵業務的職缺,我們就該呈現清楚的口條與開放的性格;應徵設計相關的職缺,我們就可嘗試有個性但又不失莊重的打扮,讓對方看到你的品味跟美感。總之,準備好自己的最佳狀態,才能讓面談有個好的開始,而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善用心理學, 輕鬆擄獲面試官的心

月暈效應(Halo Effect)

月暈效應是面談情境中很常出現的心理學概念,同時也常被列入面試官容易出現的偏誤之一。月暈效應又稱為光環效應或暈輪效應,這個效應指的是一種「誇大」的情況,就像是圍繞在月亮的光圈。從原本單一點或非全面的認知,此認知有可能是來自客觀的資訊或是主觀的判斷,從此認知推衍至其他特質或是預判對方的行為。月暈效應往往是在個人掌握有關知覺對象的訊息很少而又要作出整體判斷的情況下,產生以偏概全的效應,它實際上是個人主觀推論的泛化與擴張,造成過高或過低評估的失真現象。因此一個人在呈現了某個被認可的特質之後,他就被一種正面的光環所籠罩,更容易將其他好的特質賦予他。

月暈效應vs.面試情境

月暈效應常發生在面談剛開始沒多久或甚至是面試官看到履歷沒多久之後。因為面談的時間有限,面試官可能會需要在短時間內需要對應試者做出合理的想像跟進一步判斷(如:判斷是否要繼續聊下去)。如果在第一時間並沒有讓對方意識到你有可能就是他們正在找的人,而是讓對方收到關於自己不適合此職位的負面訊息,對方很有可能沒有耐心聽下去,直接認定你不適合這個職位,然後盡快地結束面談。

>>面談小心機

讓對方貼對標籤,既然貼標籤是很難避免的面試偏誤。那就盡量確保自己被貼對標籤,讓對方見獵心喜。那面談中該怎麼表現自己或該呈現什麼樣貌的自己呢?其實是事前的功課得做足,如:了解職位需求、了解企業、了解產業,這樣才能夠知道自己應徵這份工作的優劣勢在哪裡。在面談剛開始,切記一定要在剛開始就抓住對方的注意力,讓對方知道你跟所應徵的職位符合程度在哪邊?用精簡有力的描述讓對方知道你就是他們正在找的人。

善用心理學, 輕鬆擄獲面試官的心

似我效應(Similar-to-me effect)

似我效應指的是人們更傾向喜歡與自己類似的人,這個類似可以是長相類似、人格特質相仿、興趣相同、過往經歷雷同等。社會心理學家萊米勒(Justin Lehmiller)表示,許多人會受到讓他們感到熟悉的人吸引,但這很可能是種下意識的過程。大家肯定對於夫妻臉這個名詞不陌生,有人說伴侶相處越久,彼此越相像。但同時研究也指出,其實人們在選擇伴侶的時候,就傾向選擇跟自己相似的伴侶,因為類似的五官或外表,會更容易吸引彼此。因為熟悉感,人們也容易對於與自己相像的人產生信賴感。

似我效應vs.面試情境

在面談的過程中,很難避免有似我效應的偏誤。從應試者的分享當中,看到了自己過往打拼的經驗、或曾碰過相同的處境、甚至是雷同的決策想法,面試官都會有一種,「好像年輕時候的我啊!」或是「他也有過這樣的經驗,肯定差不到哪去的!」這種感嘆。比如說,像面試官在學時期曾經擔任國際志工,那如果應試者也提到了自己曾經參與過國際志工社,面試官很可能就會主觀推定對方跟自己一樣,是個有熱忱、有愛心的熱血青年。另外,像是很常見的同鄉、同校都很容易引起彼此的共鳴,不知不覺中就會拉近彼此的距離,產生好感。

>>面談小心機

如果有這個資源的話,可以先了解面試官的背景,例如:學歷、過往經歷、興趣等。或是在面試當中,仔細去聽面試官的回饋跟分享,有些面試官其實會談到自己的過往經驗,當然就可以從中投其所好,找到彼此的共通點。不過,切記不要太刻意,點到即可,主要還得觀察對方的反應,看對方是否有延續彼此共同點相關議題的意願。如果對方並沒有要延續這個議題,就不要過於強烈地推銷這個議題。那如果對方聽到這個議題,眼睛亮了、話匣子開了,那恭喜你!相信這會是一段很愉快的對話。

面談這個情境很特殊,雙方其實都懷抱著目的去更了解對方,如:求職者透過面談了解公司,面試官透過面談更了解求職者。但這個過程中,就牽涉了人與人的高度互動,能夠掌握這些人際互動的小心機,也許能夠幫助你在面談當中取得優勢。當然,反過來說,上述談到的首因效應、月暈效應、似我效應其實都是面試官常見的偏誤,而這些偏誤都是面試官應該好好避免掉的,才能不失公允地給予正確的評價


作者介紹
國際生涯發展諮詢師—溫蒂
外商獵頭+外商人資,雙重經驗幫你掌握職涯大小事。
一起說說職涯、聊聊成長、談談夢想吧!
部落格:https://medium.com/@wendyswor-l-d

留言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