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今年(112 年)6 月教育部發布的「高級中等學校應屆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調查」,近五年的高中畢業生,有八成六都選擇繼續升學,普通高中甚至高於九成五,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學士學位已經不再是就業競爭力的保證,即使是一般人口中的頂尖大學畢業生,也難免在升大四時煩惱:當滿街都是大學畢業生,我到底該不該考個碩士學位、提升我的競爭力?
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可以先將它拆解成兩個問題:讀碩士能不能提升競爭力?讀碩士是提升競爭力的最佳手段嗎?
碩士起薪確實較高,但直接工作兩年,競爭力未必會輸碩士新鮮人
首先,以求職而言,愈有能力為組織解決問題、創造價值,雇主就愈願意用高薪聘用你,換句話說,你在就業市場上就有更大的競爭優勢。
稍微 google 一下,就會知道碩士起薪大約比學士高 5000,而在數理化、資訊、工程領域,甚至相差 14000,但是這個薪資差距是從哪裡來的呢?碩士主要的訓練其實是「研究能力」,包含批判性閱讀、知識管理、提出可研究的問題、選定適合的研究方法、量化或質性資料分析、邏輯嚴謹的論證寫作等能力,可想而知,擁有這些能力、更可能為組織做出貢獻、因此薪資較高。
但這些能力一定要透過研究所來獲取嗎?同樣是兩年,直接開始工作,也許可以透過其他管道養成上述能力,或者累積業界人脈、建立 credit,若表現良好、認真學習,兩年後帶著這些經驗和能力尋找下一份工作,那麼薪資不一定會比碩士剛畢業的新鮮人還要低。
所以,大學畢業直接進入職場就一定比較好嗎?
如果追求競爭力、薪水是你唯一的考量,那麼在多數情況下,直接就業確實是比較好的選擇,但我相信,除了競爭力之外,你應該還有其他在意的事物,例如工作生活平衡、工作環境、組織文化、學習機會。
而上面探討的問題(讀碩士能不能提升競爭力?讀碩士跟直接工作哪個比較能提升競爭力?)在處理、探討的其實都只是「手段」。
但更重要、更根本的問題其實是探討「目的」的問題:你為什麼想要競爭力?有競爭力,然後呢?有競爭力對你的意義是什麼?你真正的目標是什麼?
你可以收集很多外在世界的統計資訊:畢業起薪、薪資漲幅、各行業工作機會、能力門檻、工作型態,但是如果你收集完這些資訊後,還是會焦慮、還是會迷惘,那麼也許你卡住的地方並不是告訴你「該如何提升競爭力」的外在資訊,而是告訴你「要如何過你的人生」的內在標準。
認識自己,建立屬於你的決策標準
早在 1909 年,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 Frank Parsons 就在其著作《選擇職業》(Choosing a Vocation)中提出人境適配理論,他主張,一個人要找到理想工作,必須達到三件事:知己、知彼、契合。
知己,是指了解自己的興趣、價值觀、人格特質、專業知識、能力優勢。
知彼,是指了解外在資訊,如前文所述的起薪、漲幅、門檻、工作內容。
而關鍵在於契合:組織和你的價值觀相符,你喜歡做的事情(人格特質)符合你的工作內容、你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在組織中能夠發揮。當「個人」與「工作環境」愈加適配,這份工作做起來就會更開心。
你發現了嗎?
找到理想工作的關鍵,其實是認識自己,並且接受自己真實的樣子,做出屬於你自己的選擇。在這篇文章中沒辦法給予太個別化的建議,但大方向釐清自己的人生觀、工作觀,並了解「哪些事情會讓自己充滿動力」,再根據你對自己的了解與收集到的外在資訊作出生涯決策。(可參考我寫的《高中生如何活出真正想要的人生? 2 步驟教你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雖然標題是寫高中生,但適用於任何年紀的人)
雖然給不了詳細建議,但我還是根據不同的狀態,提供一些判斷的依據:
已經確定投入領域:透過 coffee chat 了解「碩士學歷」在此領域的必要性,例如希望成為資料工程師、半導體研發人員,那麼碩士甚至博士學歷就是相當必要的門檻。若非必須,那你建議你想清楚你在碩士 2-3 年期間希望獲得什麼,再想想是否有其他管道可以獲得這些東西。
還不確定畢業後要做什麼工作:處在這個狀態下的你,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豐富經驗、從經驗中認識自己」,也就是說,每天晚上你都應該花一點時間問自己:在今天,哪些事情讓我充滿動力、做起來很開心?哪些事情讓我狀態低落?有意識地記錄自己的體驗,然後反思這些體驗中慢慢建構出對自己的認識。至於要先工作、先讀碩班,或是大學延畢多修點課/實習,只要你持續「豐富經驗、認識自己」,我認為長期來看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結語
「該不該拿碩士提升競爭力」通常並不是真正的困擾你的問題,如果你有很明確的前進方向,那這只是個路徑/手段問題而已。你所面臨的真正問題,其實是「不知道自己未來兩年要過什麼樣的生活」,而背後的原因,很有可能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從哪裡來、自己想往哪裡去,因為不知道長期的大方向,面對眼前「要不要讀碩士」的決策問題,當然也就缺乏衡量、判斷的依據,而好好體驗生活、豐富經驗並有意識地反思,便是認識自己的絕佳手段,如果能夠找一個可信任、不會批判你的人、願意傾聽你想法並給予回饋的人,那就更好了。
最後,我也想要提醒讀者,雖然我不斷強調認識自己的重要性,但其實沒辦法把人分成「不夠認識自己」和「夠認識自己」兩種狀態,認識自己是一個歷程,只要持續自我覺察、留意自己的情緒反應,相信你會不斷自己的經驗中挖掘出「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想往哪裡去」的線索!
作者
蘇倚恩,教育工作者、生涯諮詢師,致力於推廣人本教育與民主教育,希望打造接納、尊重、信任、支持的教育生態圈,幫助每一個人成為自己理想的樣子,活出幸福的人生。
網站:iansuedu.com
FB: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042145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