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當履歷讀稿機:如何說出你的職場價值

2025-10-13
266
0
「我該怎麼說,別人才聽得懂我的價值?」
這句話的背後,其實藏著許多中年職場人的共同困惑——經歷越多,越難開口。
履歷上滿滿的專案與成果,卻不一定能讓人看到你真正的特質與方向。
因為履歷只告訴別人你「做過什麼」,卻很少讓人感受到你「是誰」。
職涯故事,其實是一種心理整合
美國職涯心理學家 Mark Savickas 提出「生涯建構理論(Career Construction Theory)」,
他認為每個人的職涯都是一段「故事的編織歷程」。
我們不是在「被履歷定義」,而是在「建構一個能代表自己的敘事」。
當我們回顧過去的經驗,整理自己的成長脈絡,並說出「這些經歷對我而言為什麼重要」,
我們其實正在整合過去、現在與未來——讓經歷變成有靈魂、有方向的故事。
一、從描述轉向成長:明確說出你的方向
多數人介紹自己時,會從職稱、任務開始。但那只是「描述」,沒有「靈魂」。
真正能被記住的故事,往往從「轉折」開始。
例如:
「我在行銷領域工作十二年,後來轉做CRM。」
這樣的說法沒有錯,但缺乏情感與動機。
試著換個方式:
「過去十二年在行銷工作中,我對顧客行為的好奇越來越強烈,最後這份興趣引導我投入CRM領域。」
當你不只是說「我做了什麼」,而是說「為什麼而做」,你的經歷就從職務清單,變成成長故事。
二、讓經驗成為橋樑:連結過去與未來
一個好的職涯故事,不只是回顧,更能連結未來。
在準備面試、自我介紹或拓展人脈前,
先問自己一個問題:「對方正想解決什麼問題?」
當你能把自己的經驗對應到對方的需求,
你的故事就不再只是「資歷」,而是一座「橋樑」。
例如:
「我帶領十人團隊完成專案。」
改成:
「我曾帶領十人團隊,把上市時間縮短一半——這正是貴公司目前面臨的挑戰。」
這樣的轉換,讓故事從「我完成了什麼」,變成「我能為你帶來什麼」。
三、不追求完美,而是真實
真正有力量的故事,不一定完美,但一定真實。
不要害怕談到職涯中的挫折與猶豫,那往往更能顯現出你的成熟與反思。
例如:
「我曾追求過看似完美的升遷,但後來發現,自己最大的成就感來自幫助團隊成長,而不是頭銜改變。」
這樣的分享,不只是經驗,更是價值觀。
當故事帶著誠實與覺察,你不只被記得,更被信任。
結語:讓經驗有靈魂,讓故事有方向
履歷列出的是「發生過的事」,故事傳達的是「這些事為何重要」。
在職涯中期,你的優勢不只是經驗,而是能否把經驗轉化成意義,讓人看到你「正在成為誰」。
說出那個只有你能說的故事。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連結。
人們或許會忘記你的職稱,但不會忘記你的故事。
作者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