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葦宸面試,是一場關於「選擇」的相遇。
對企業而言,是找合適的人;對求職者而言,是尋找價值觀的歸屬。
然而在面試結束後,我常聽到兩種聲音,
求職者:「那位面試官態度好差,好像故意在刁難我。」
面試官:「我只是想看他遇到壓力時的反應。」
這正是面試過程中模糊卻關鍵的分界──
你進行的,到底是壓力測試,還是尊重測試?
壓力測試:可以是刺激,但絕對不是羞辱
壓力測試的本意是,觀察求職者在高壓情境下的反應,判斷他是否能適應未來工作中的壓力與挑戰,而非刻意貶低對方、讓人感到挫敗。
但若失去明確的目的,就容易變成情緒發洩或權力展示。
壓力測試應該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評估,用來確認候選人是否符合職務需求,常見做法包含:
- 提出難解的情境題
- 模擬客戶抱怨或主管質疑
- 快速的連續提問,觀察臨場反應與思路穩定度
若以評估邏輯與應變為目的,這些算是合理的。
但前提是:問題必須有明確目的與邊界,不該帶有情緒或貶抑意味。
成熟的面試官會在適當時機說明:「這題是想了解你的問題分析與應變力。」
反之,當求職者感覺不佳,卻得到「這不是都會問的嗎?」、「我只是想到就問一下,沒其他意思」這類敷衍的回應時,那就不是壓力測試,而是不尊重。
當壓力失去正當目的,就成了權力的展示。
雙向選擇的時代:尊重是基本門檻,雙方都在被評價
現今早已不是企業單向挑人的時代了,求職者同樣在觀察企業的文化與態度,甚至會問自己:「我真的要為了這份薪水,忍受一個不尊重人的環境?」
別忘了,企業在觀察人才時,人才也在觀察企業。
一場不被尊重的面試,往往比一份不合適的工作更快被傳開。
面試時,求職者在意的不只是問題難易度,更在意整體的「感受」,包含:
- 面試官是否準時?是否事先看過履歷?
- 問題是否有脈絡?語氣是否帶貶意?
- 是否願意給出建設性的回饋?
- 是否全神貫注?
試想:如果面試時都無法給出尊重,如何讓人相信進公司後會被平等對待?
這是一個除了談錢,也談「感覺」的時代。
尊重,並非附加條件,而是企業文化與主管涵養的體現。
好的公司,不只用問題觀察人,也用態度留下人。
怎麼判斷這是壓力測試,還是冒犯?
關鍵在於──「這個問題是針對情境,還是針對個人?」
針對情境的提問:
- 「如果主管否決你的提案,你會怎麼處理?」
- 「若提案連續被退回,你又會如何調整?」
- 「若不斷被否決時,你如何調整心態、排解壓力?」
針對個人的提問:
- 「提案被否決你是不是會直接哭給主管看?」
- 「不要跟我說遇到問題你只會上網查資料喔!」
- 「你看起來很不擅長溝通。」
前者在觀察邏輯思維與應變,後者則挑戰人格與情緒。
看似在考驗「抗壓」,實際上,一個在找人才,另一個在耗人心。
給求職者與面試官的提醒
對求職者來說,能穩住情緒,是成熟的表現。
當你感到冒犯時,先別帶有情緒的反擊,可以平穩地問一句:「請問這題主要想了解哪個面向?」
這能把對話拉回專業,也看出對方的用意——
他是真在測試能力,還是無意識地展現傲慢。
對面試官而言,壓力測試的真正功力,不在於「讓人緊張」,而是能否「在挑戰中保有尊重」。
你的態度,不只代表你個人,更代表公司的文化與門面。
別忘了,求職者一走出公司,可能就在社群分享這段經驗。
而潛在的優秀人才,也正在閱讀那篇「面試慘況」的貼文。
雇主品牌的建立,早在面試前就開始了。
態度不只決定高度
請別再用「壓力測試」包裝不尊重。
坐在你面前的人,在成為求職者之前,是一個需要被平等對待的個體。
如果你是一位面試官,請花點時間檢視自己的態度與提問方式。
問問自己——你是在幫公司找夥伴,還是在築一道牆?
面試的目的,不是製造恐懼,而是辨識潛能。
我們不該在面試時樹立敵人,而是透過這場對談,找到能並肩作戰的同事。
別用「測試」掩飾「藐視」,也別讓「面試」失去了讓人看見希望的意義。
讓面試回到初心,人才會願意靠近;當態度帶著誠意,關係才有可能長久。
面試不再是求職者單方面的考題。
透過這次的分享,希望讓求職者換個角度看待「壓力測試」,並提前準備應對方式,同時也提醒身為主管或面試官的你,以更有結構與目的性的方式設計面試問題。
唯有雙方都抱持尊重與誠意,面試才能成為一場對等且有意義的對話。
作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