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無感的工作生活,融入成有感心流經驗吧!

2025-01-10
192
0
可能少的對工作生活的熱情與承諾,收起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減少對人際關係主動性維繫或連結,凡事以低度投入狀態應和工作生活期待。若狀態嚴重點,我們會輕易脫口說出:不知道哪裡不對勁?!就是對眼前人情世故產生倦怠感只想逃離。
例如:週期性想換工作的心情氛圍,通常在農曆春節前巧巧心動展開。什麼原因會讓你想留下來?又什麼藉口讓你想離開?
多數我們習慣考慮是外在情境因素:誰升官了?誰考績獎金領比較多?誰請調成功了?誰坐上領導主位,甚至擴大思維檢視企業處境,非主流產業可能長期會影響個人職涯發展計畫等等。
倘若有機會也有能力承擔執行,你會考慮什麼是關於自我概念中的內在因素呢?
推薦大家回顧個人經驗下進行思考:
做甚麼事或處於甚麼情境下能讓你專注當下且積極投入無法自拔?又甚麼經驗讓你感到輕鬆熟悉卻極度無聊?!
接下來,讓我們從大腦認知決策觀點上聊聊吧 !
就大腦生理功能上,大部分時間運作是未處於認知之思考或決策上。當需應付常態生活事件,是以慣性方式或直覺模式進行處置,因此覺得輕而易舉,同時自我負面感受度相對低。稱之為自動化反應行為模式或無意識行為。優點是造就大腦處於節能狀態,儲備能量應付當生命受到突發威脅時,能即刻思考採取行動。
相對於「自動化反應行為」是一種「專注力」,「專注力」表現與學習效能及情緒穩定性具有正向關係。在專注執行過程中容易讓人產生「心流經驗」Csikszentmihalyi, M. (1975)提出,是一種將聚精會神狀態,完全投注在某項活動感知之中,同時將伴隨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之感受。
能創造「心流經驗」之工作生活設計因素如下:
1. 是個人主動投入
2. 能專注於單一工作生活情境中
3. 目標具有明確特性
4. 歷程可獲得立即性之回饋
5. 歷程具有主控性—即進行任務之挑戰度與技能精熟度之間可達成平衡
6. 執行中明顯降低個人之焦慮感受
7. 會主觀性對時間感有所改變--如時間縱逝感
反思,目前工作生活之行動結果,是歸因「性格」還是「餵養習慣」所造成的呢?!
無論是「自動化反應行為」與「心流經驗成果」在工作生活中各具優勢,必須共同存在,如果執著於其一極端狀態,將可能產生物極必反之效果。總之,工作流程設計或生活規畫,能利用認知思考模式如提升「覺察性」、「豐富性」、「自主性」、「承擔性」、「評價性」之中,將享有滿意的工作生活品質,所以此刻進行職涯轉換到底好不好?可以試著問問自己「當我做哪件事時,我能隨心所欲,產生心流經驗,而且成果能立即獲得正向回饋?!」倘若你問我「如何引入新流經驗至無感生活建議做為?!」
我會建議:可從盤點人生籌碼開始。有籌碼就嘗試培養第二興趣專長,試圖轉移枯燥乏味認知,同時為「再出發」做些準備。若無籌碼,可檢視目前生涯角色責任,嘗試找回工作初心或重新想像釐清理想生活樣態,捨離非必要固著關係,嘗試「出空」好讓新的事物有空間能發生。簡單說:去行動吧!讓思考轉化成更有意義成果。
作者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