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職涯發展的旅程中,我們常被各種焦慮推著走,擔心自己還不夠好、選錯工作、進錯公司、原地踏步、或是輸給別人;其實,會出現這些焦慮的人並不是只有自己,許多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也都有過這樣的職涯焦慮,例如哈佛商學院教授南西.柯恩(nancy Koehn)的研究中就發現,即便是林肯、邱吉爾等也都曾面對焦慮甚至抑鬱;因此出現職涯焦慮並不全是壞事,如果妥善面對並因應,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焦慮的成就者(The Anxious Achiever)」。
假若這樣的心理現象這麼普遍,為什麼我們放眼所及的所謂成功人士總是神采奕奕,信心滿滿的出現在各種媒體中?主要原因不外乎就是整個社會都認為,承認自己有職涯焦慮就是一種脆弱的表現,因此只能將這樣的心理狀態深藏內心中;因此,如果一直被這些導致焦慮得念頭牽制住,就會忽略一個更重要的事實:每個人的生涯或職涯發展都有專屬自己的時區,每個人的人生更不會只有一種標配,而是可以在旅程中任意挑選組合的;當然,最重要的是提醒自己需持續提升自我覺察力,不時與自己的狀態對焦,一步步走出屬於你的節奏與方向。
接著就針對五個常見的職涯焦慮與解方,提供給各位參考:
1.「不知道自己夠不夠好,很容易被校名綁架」
筆者認為,社會上確實存在著某種刻板印象,覺得就讀的學校和一個人的能力是高度相關的,但如果說因為被校名綁架,因此出現不知道自己夠不夠好的職涯焦慮,這問題的根源未必是來自外部的影響,更多是一種自我認知所造成的;換句話說,無論就讀學校在社會的評價是高或低,都會出現上述這種所謂「冒牌者症候群」的職涯焦慮現象。
曾經就讀什麼學校並無法彰顯一個人的全部價值,真正在工作中讓自己被肯定的,更多是來自
問題解決能力、人際溝通技巧,以及能否因應外部處境挑戰的心理素質;與其盯著自己的「起點」,不如好好檢視曾經走過的路、完成的成果、克服過的挑戰,即便是不如意的經歷,也能視為成長的養分,這種成長心態才是能否持續創造職場價值的基礎;學歷充其量只是起跑點,而職涯旅程是一場馬拉松,跑到終點的人,不一定是起步最早的人,而是能妥適調整呼吸、持續前進的人。
2.「剛進公司就在想,這裡到底有沒有前途?」
任何一個剛入職的工作者,大多會先經歷種種和過往大相逕庭的人事物,工作一段時間後,有些人可能會開始覺得,每天重複做著差不多一樣的事情,這樣的日子持續過下去,自己的前途究竟在哪裡?
我們應該要如何看待這種對未來前途茫然的職涯焦慮呢?首先要知道,其實會出現這種想法,正表示對自己的職涯發展還是關心的,只是無法從工作中有所成長,看不清自己在公司的未來進路,如果是這樣,我們不妨私下請教資深同事或是主管,坦誠告知自己內心的想法,並尋求建議或爭取讓自己有更多工作任務歷練機會;如果用盡所有方法跟氣力,請注意,這裡的關鍵字是「用盡」,仍然無法獲得主管或公司的具體回應,那就該好好評估此處是否為自己希望發展職涯的場域了,同時也藉此機會好好檢視自己真正想要的前程發展方向為何,開始為接下來的轉進預作準備。
3. 「收到幾間offer,但都沒達到理想條件,要先接嗎?」
無論是求職或是轉職,很多人都會遇到一種狀況,參加面試後收到的錄取通知並不是自己心目中的首選,而自己最想要得到的職缺,卻遲遲未收到回覆;如果婉拒了已到手的機會,萬一最後無法如願進入首選目標公司,豈不是兩頭空;如果先接受了,不久後卻收到首選目標的錄取通知,又該如何因應才不會顧此失彼?
這就是所謂的「擇業決策焦慮」,如果沒有妥適應對,的確會影響到求職或轉職的結果;筆者認為,無論是基於何種動機參加面試所得到的錄取通知,還是應該要回到原點來思考,此刻想要轉換工作環境的緣由為何?所謂的未達到理想條件指的是哪些?真有能提供完全理想條件的企業組織嗎?而這些已經錄取的職缺,不符合理想條件的內容為何,是自己對工作條件所設定的充分必要條件嗎?
筆者認為現在及未來的職場,工作打造(Job Crafting)將漸漸成為企業組織的共識,換句話說,每個工作者都要有因應內外部處境調整工作模式的能耐,企業也需要擁有更多具備此種能耐的員工,方能有足夠的組織韌性,迎戰變局中的種種挑戰;因此,只要收到可以讓自己有創造價值的機會與空間的職缺邀請,即使未如首選目標那樣理想,還是可以先接受,也許可將此機會視為心理學家Rober Bjork所說的「有益的困境」,面對未盡理想的工作環境,我們會不斷嘗試新策略、學習新技能,以克服各式各樣的挑戰,並藉此鍛鍊厚實的心理資本。
4. 「對工作沒熱情但轉職又沒經驗,感覺原地踏步」
美國MIT史隆管理學院終身職教授Edgar. Schein曾經說過,每個職場工作者都有一種會希望在工作得時候的時候,實現自己內心所認同的自我,換句話說,就是期望透過工作實現理想的自己;如果工作時無法如願,就會感到對工作沒熱忱且提不起勁,每天原地踏步,就像個稻草人般的上下班,筆者稱此現象為「不知為何而戰」的職涯焦慮。
Schein教授花了50多年的時間專注在此議題,筆者在兩岸三地也有將近20多年實踐經驗,發現每個職場工作者的內在都有八種職涯發展動力,包括學習與成長、權力與分配、自由與自主、安全與穩定、創新與成就、利他與正義、冒險與超越及富足與安樂等,八種內在動力交雜而成每個人在職涯發展旅途中獨特的前進路徑,透過經驗的累積與歷練,也會漸漸形塑出自己所認同的理想自我,一旦清楚知道自己想要實現的理想自我是什麼,無論從事何種工作,都能在工作時展現出熱情。
有趣的是,必須要透過實踐經驗,才能逐漸清晰理解自己內在的職涯發展動力組合,如果只是坐著想而不採取任何行動的話,是永遠無法感知到的;因此,感覺工作沒有熱情時,第一時間不是急著想要換工作,反而應該靜下來仔細檢視,過去在現有工作有過哪些歷練、挫折、成就或是衝擊?能否從中覺察到受到哪些內在動力的影響?是否已漸漸形塑出理想自我的樣貌?如果還無法有所感知,最不應該的就是原地踏步,反而要做的是:動起來(just do something),改變原本設計好的人生腳本,透過計畫性偶發事件,好好感受機緣力的影響,或許可巧遇找到愛上工作的理由喔。
5.「社群讓我覺得大家都很厲害,怎麼停下比較?」
美國知名學霸演員及作家 Jessica Abo,曾經寫過一本探討社群媒體如何影響人們心理狀態的書,中文書名為「社群假象:不掉進與他人比較的絕望陷阱」,書中的案例,正可以用來說明此種因為社群媒體中過度暴露的訊息所導致的焦慮。
此外,臨床心理師陳品皓,累積長期臨床經驗與研究後所寫的「過曝世代」中也提到,過度暴露在網路下成長的世代,很容易產生巨大的心理失落,包括缺乏目標感且動機低落、在關係中容易不安與焦慮、對自己是否被關注更加在意等心理現象。
筆者想說的是,這種「社群假象焦慮」已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也已經不是單單要求戒掉手機、電腦及網路就可以解決的,而是應該要學習轉換使用此類科技工具的態度,套句網路上的用語:用魔法對付魔法,現今無論是工作與生活,既然無法與此類科技工具徹底斷捨離了,那就要學會如何妥適的加以運用。
筆者建議,首先就是增加實體互動,挪出一些時間在實體的活動上,無論是自己單獨的活動,或是參與團體活動,透過實際活動參與的接觸,除了可減少許多在社群媒體海巡的時間外,也能在人際互動中感受到相對於網路世界較為真實的面向;此外,筆者經常說,時間花在哪裡,成功就在哪裡,嘗試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想要有所成就的領域,來自社群媒體的資訊不是拿來內耗用的,而是用來作為學習與激勵的來源,
轉換自己看待社群媒體的視角,相信會有另外一番趣味才是。
承上所述,在職涯發展的旅程中,每個人都會感受到各式各樣的焦慮,對職場工作者來說,如果無法控制焦慮,此時的焦慮就是一種讓人成為職場烈士的劣勢;只要妥適因應,讓焦慮可控,此時就像處在一個有益的困境中,當大腦發出求生訊號,我們就會出現應激反應,改變思維模式、擴大視野與格局,激發各種創新的因應對策,盡可能將不確定的未知轉化成可視的具體行動步驟,然後鼓起勇氣跨出第一步就對了。
本文章與 LINE Podcast 333枕聊間 合作
節目收聽連結:https://linktr.ee/chitchatroom333
IG:https://www.instagram.com/linetw_official/
FB: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ne/?locale=zh_TW
作者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