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生涯專欄 生涯難題
沒專業性的工作可以做一輩子嗎?
小美畢業後,因為不知道自己科系能做什麼工作,先找了一份餐飲業服務人員入職,一轉眼五年過去了,雖然先後也換了一些工作,但大部分都是門市人員與服務人員居多,雖然排班形式讓小美享有自由與彈性,但時間越久,越感到迷茫,總有一種不知道這樣的工作是否能做一輩子,也或許有一天會被取代的隱約焦慮,若要找其他工作,又不知道能做些什麼,再加上服務業的薪水實在難以滿足小美想要置產並規劃人生下一階段的夢想,因而陷入迷惘。或許有很多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擔憂,究竟沒有專業性的工作能夠做一輩子嗎?

大部分被認為沒專業性的工作大都有幾個特點:
(1) 進入門檻低,不需要特定背景和專門技術就可以入職、(2) 工作任務之專門技術需求低、(3) 可取代性高,因此年資在轉換工作時未必能成優勢。

基於下文會提到,進入門檻較低不見得不能成為專業工作,因此本文提到上述類型的工作時,先以「低門檻工作」稱之。因為前述特性,低門檻工作常成為新鮮人容易入門的工作,但同時也會擔心未來發展受限。當面臨跟小美一樣的處境時,許多人都會前來尋求諮詢,不知道自己是否應該要轉換一份有專業技能的工作,以讓自己接下來的職涯更有保障。本文試著分析造成這些焦慮可能的原因,並探討幾個可以思考的方向,希望能提供給面臨類似處境的讀者作為參考。

1.焦慮的本身來自於對「變動」的不可掌控性

回到對於低門檻工作的焦慮,我認為重點不在於取得「專業技能」,而是擔心未來的不可掌控性。

試想,疫情後科技業龍頭大裁員,遭殃的除了具備專業技能的工程師,甚至是中高階主管也在此行列;另外在我過往的諮詢中,常遇到會計、法律,甚至資工等系畢業的青年,起初因為該科系的專業性考量而成為首選,畢業後卻面臨若這個專業的工作內容、環境與自己特質不符,是否該繼續發展的困擾,但若撇除這個專業,等於也要從頭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涯規劃;再說,任何的專業技能都可能因為科技發展迭代或被淘汰,任何現在看起來穩定的產業與公司,也隨時可能因為疫情等不可控因素而大洗牌,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專業技能」並非等同於「工作保障」,不過當然,當自己本身具備專業技能時,求職時能更精準對應職缺,成功機率也相對較高,但其實不論是誰,在未知的未來中,都有失去工作的風險,更不用說低門檻工作對於環境變動更可能處於被動狀態,擔心隨年紀增長而優勢減退,或因產業環境變化而被迫失去工作,未來變得缺乏保障與發展性,因而可以理解由此產生的生涯焦慮。

一但找出問題的關鍵,我們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從「如何找到一份永遠不會被淘汰的專業性工作」或「我應該要學習什麼專業技能,才能得到有保障的工作」轉變成「在未來有可能的風險與變動中,我如何總是能在就業市場中找到自己不被取代的定位」,故此,「取得專業技能」變成只是其中一種方法,但是也要評估,若要從零開始取得專業技能,需要投入的時間和經濟成本,以及就算學成,在就業市場上是否有足夠的職缺和具備優勢與各路好手競爭以取得理想工作,因此建議必須找到自己喜歡且能產生成就感的技能,避免只是一味追求當下趨勢,當自己進入不符合興趣、特質的工作領域時,只會更加痛苦與迷茫。

2.重點是找到自身優勢,提升不可取代性

如果將「專業」定義成不可被取代的定位,那麼外在技術只是一種展現內在自我特質的媒介,雖然是老生常談,但重點還是要回到個人特質的探索,或許在我們眼前有許多條路都可以走,但究竟哪一條路能讓自己長成最美麗的樣子?這個世界上,每個人的特質都不同,不會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有不可取代的位置。因此,我相信地球世上存在著只有自己能做的事,帶著這樣的中心思想來探索並發展出屬於自己獨特的生涯路徑。當然,不可能因此每個人都做不同的職業,但重點是如何在職業中最大化自己的專長、經驗與特質,在這過程中,一定有能夠累積並轉移到下一份工作的能力,或在自己的領域中成為不可替代的存在,甚至真的發展出只有自己才能做的職業也不無可能。我一直認為,當一個人找到能將自己優勢最大化的領域時,才有可能在身心平衡、自我實現的狀態下,發展出事業的高峰。

或許探索特質並非一蹴而就,但可以確定的是,若不開始,也不會有天上掉下來的答案。

建議在每一份工作中詢問自己:「在這個工作中,我最喜歡、有成就感的事情或工作任務是什麼?」、「有哪些事我做起來相較他人更輕鬆、更擅長,但成果更亮眼?」、「工作中最不喜歡、沒有成就感的工作內容是什麼?」,慢慢發現自己的優勢和喜好後,透過刻意練習將優勢放大,甚至可以與主管討論是否能增加該類型的工作任務,以累積經驗及獲得具體成效,有意識地「設計」自己的工作,接下來,也可以思考還有哪些領域能夠讓自己的特質發揮,並成為下一份工作轉換的契機,若評估有必要持續精進,也可以查詢相關領域是否有課程、證照或訓練,在優勢能力上不斷加成難以被取代的專業性,才能保障自己的生涯發展。最怕的是只先求能生存,每日只完成例行作業、缺乏思考與規劃,不論在任何一份工作上,若不積極探索、思考並累積自己的職能,都有被取代的可能性,尤其在 VUCA 時代更是如此。

3.發展性 ≠ 專業性

除了找到自身優勢,在職涯發展上,發展性並不完全等於專業性,有時工作的不穩定性是來自於產業前景與企業規模。以服務業來說,自己所處的公司是否有充分的生涯發展路徑規劃,例如:升遷空間與管道、內部輪調或轉職機會、海外派遣機會等,以及是否有教育訓練幫助自己持續提升專業並開拓視野,會左右自己未來職涯發展的可能性。再以行政工作為例,今天是在小型家族企業、中小企業、新創公司、大型公司、外商或公部門,其工作本身的穩定性、所能累積的專業、所接觸的行政範圍也有所不同,新創公司的行政可以在多元的工作中探索自我並累積各種經驗、開展未來的可能性,而大公司的行政更可能往部門主管職發展,累積領導能力,也更有機會做到退休。

因此,在回應低門檻工作的焦慮時,也可以從發展性來規劃職涯,進入更有前景、更具發展性的產業、企業,或許能減少不穩定帶來的焦慮。當然,入職門檻相對較低、穩定度高、福利佳的職缺競爭勢必可想而知地激烈,因此軟實力和特質就變得更為重要,例如有些公司要求外語能力、領導力、問題解決能力、人際互動能力、創新能力等,或符合該公司理念與文化的特質,因此有目標性地事先做好準備,才能從人群中脫穎而出,取得相對優渥的機會。

最後也要提醒大家,生涯規劃的根本是度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並不是追求穩定、有保障、專業性的工作才是最佳解,相對的,每一個獨特的生涯藍圖背後都有其美好,也有需要承擔的代價與風險,因此關於要做什麼樣的工作來維持一生,並不會有正確答案,但重點在於自己是否清楚知道自己的人生追求。

無論選擇哪條路,都要想到可能的風險、未來可能的發展路徑與備案,若毫無準備,就只能等待所擔心的事有一天可能發生,如同懷抱未爆彈一般總是焦慮,在人生中轉被動為主動,才是讓自己最有保障的方法。

作者介紹

鄭雅月
跨足產、官、學的經歷,同時具備溫暖同理的深度理解與理性分析的特質,與你共同找出指引自己生涯的北極星。

作者其他文章

留言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