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職場裡,最消耗人的往往不是工作本身,而是「人際互動」與「情緒內耗」。我曾有一段掙扎的時期,因為與主管溝通不順、分工模糊,每天上班都像在打一場心理戰。那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若不懂得管理人際界線與情緒,即使再有能力,也可能在內耗中逐漸被拖垮。
因此,我想把這些經驗與反思整理出來,與正在職場打拼的你分享。
內耗是怎麼開始的?
起點其實很常見:
- 工作量過大、不合理要求
- 缺乏尊重或無效溝通
一開始只是覺得哪裡不對勁,但隨著時間累積,負面感受不斷浮現。尤其責任感強的人,往往先自我懷疑、批判,而不是看清外在問題。久而久之,這些情緒就像慢性消耗,外人看不出來,卻每天侵蝕耐心與能量。
心裡的糾結與拉扯
那段時間,我幾乎天天情緒擺盪。為了面子與自尊,不願承認「自己做不來」或「loading 太重」,只想證明「我能做到」。即使超出能力範圍,也硬著頭皮承擔,沒有設下清楚界線,壓力因此越積越多。
我曾試著與主管溝通、尋求協助,但多次無果,只讓我更覺得孤立與委屈。明明做了很多,卻換來失落。於是,我一方面氣主管為何不幫我,一方面又怪自己不敢拒絕、太在意他人看法。甚至因一句話難受好幾天。下班後,也無法抽離情緒,把壓力帶回家,影響家人。
內耗帶來的三重影響
- 工作面
超出職責的事太多,真正能專注的時間被壓縮,專案進度拖延,成果打折。久了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能力不足」。 - 人際面
責任模糊時,既氣主管不合理,又不敢正面反抗;既抱怨同事不分擔,又覺得自己應該承擔。矛盾情緒讓團隊氛圍受影響。 - 自我面
最嚴重的是自我價值動搖。回家後腦中仍不斷迴盪:「是不是我不夠好?是不是因為我沒有講清楚?」自信與熱情逐漸被吞噬。
我學到的 5 個提醒
幸好,谷底總會迎來反彈。那段時期教會我:與其急著掙扎,不如靜靜待著,慢慢找到自救方式。以下是我一路走來的學習:
- 學會界線管理
界線不是推卸,而是提升效率。把焦點放回自己該做的事,超出範圍就要清楚告知主管,或提出優先排序。當你先講清楚,懂得尊重自己時,他人才會開始尊重你。你不設定好界線和規則,就是把決定權讓給其他人,接著大家就會一直來踩線。 - 不要讓情緒主導判斷
與其被情緒綁架,不如「先處理事情,再處理感受」,理性溝通能夠避免衝突,例如:覺得自己工作量太大而感到委屈,與其直接向主管抱怨,不如盤點工時與成效,整理出數據化表格後,進而與主管討論改善方式,這才能夠真正解決問題。 - 別只想當「好人」
我曾太在意別人看法,想維持「每個人都喜歡我」的形象。後來才意識到,把事情做好比討好所有人更重要。忠於自己,比迎合他人更值得。 - 找到能量出口
壓力不會消失,必須找到釋放方式。我透過情緒記錄、運動、傾訴來消化。尤其情緒記錄,幫助我很多,能幫我看清情緒模式,避免陷入同樣迴圈。 - 把內耗轉化為學習
與主管磨合雖痛苦,但也訓練了我「如何與相處困難的人共處」。從困境中找到能夠學習成長的角度,把情緒化為動力,慢慢重建自我認同。
額外提醒:不要把主管的態度當作自我價值的衡量標準
主管的做法,往往只是反映他的管理方式或壓力,而不是你的能力。如果環境真的有毒,就勇敢離開,別讓自己持續受傷。
結語:別讓自己成為能量黑洞
回頭看,那段日子雖然辛苦,但提醒了我:職場最大的挑戰,不是工作任務,而是如何在各種人際與情緒拉扯中,守住能量。真正能讓你走得長遠的,不是遇到好主管或完美團隊,而是你有能力在任何情境下恢復元氣,將能量留給真正重要的地方。
願你在職場路上,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點。
—--------------------------------------------------
Vivian Yeh
CDA 國際生涯發展諮詢師
Univself 品牌創辦人
網站 univself.com
IG https://instagram.com/univself
FB https://www.facebook.com/univself
—--------------------------------------------------
作者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