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職場的你,不該為空窗期道歉》 中高齡與二度就業的價值翻譯術

2025-07-07
215
0
他穿著一件深藍色襯衫,手上還握著簡報資料。那是一份他幫朋友義務整理的提案,用來練手的,也用來練心的。
「其實我不是怕失敗啦,我是怕……再也沒人等我回來。」
這句話他說得淡淡的,但我知道,那是他這四年多不斷盤旋的念頭。
Tom 44 歲,在台灣百大公司擔任資深業務與專案經理,有十多年的產業實戰經驗。五年前為了照顧罹癌母親而辭職,一開始以為只是短暫中斷,但世界沒等人。重返職場後,他進了一家傳產公司做採購,錢不多、事不少,工作像一個不斷下沉的水桶,怎麼舀都不會滿。
他說現在想重新回到 PM 的角色——
一個更有決策空間的位置,一個能運用他戰術判斷、跨部門協調力的位置。
但當他投履歷時,回音寥寥。
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過了職場的保鮮期。
職涯不是競賽,而是「下一段故事」
我告訴他,其實這不是只有他會問的問題。這是許多中高齡與二度就業者的共通心聲:
• 我有經驗,為什麼沒有人看見?
• 我曾是核心人物,為什麼現在連面試都進不了?
• 是不是這個世界已經決定不需要我們這個年齡層的人了?
但讓我說一個事實:你不是沒用,而是還沒被正確地理解。
在這個崇尚「快」、「新」、「年輕」的職場文化裡,很容易讓人忘了:
• 判斷不一定來自新知,而是從錯誤中學會如何不再錯
• 穩定不等於遲鈍,而是知道什麼時候該收、什麼時候該放
• 經驗不代表保守,而是可以提前看見可能的風險與盲點
你不是過氣,你只是沒說清楚你的價值轉成什麼模樣。
如果你也走在「重返職場」的路上,請記住這幾件事:
第一,空窗期不是懲罰,是一次人生的換氣
不要把履歷的空白視為失誤。有時候,它是最誠實的選擇——去照顧需要你的人、處理生活的混亂、修補心裡的裂縫,或只是單純停下來,問自己:「我還想要什麼?」
但寫履歷的時候,請誠實、也要精準。
如果你照顧過家庭,那也是高壓管理能力。
如果你自修新技能,那是自驅與適應力。
如果你曾走過情緒的黑暗,那也是情緒韌性與自我覺察。
你不是在浪費時間,你是在醞釀轉化的能力。
第二,你的價值不只是「曾經」,而是「可以做什麼」
我請Tom回頭整理他曾經做過的專案,每個專案不只是時間、名稱,而是列舉一些重點實例:
• 他如何處理衝突?
• 如何平衡時程與品質?
• 怎麼讓三個不同部門願意同桌開會?
• 如何說服客戶採納本來拒絕的建議?
這些是履歷裡最難寫、但也最有價值的部分。它們無法從證照裡看出來,但能從敘事中聽見。這是資深工作者的黃金存摺,只是需要翻譯。
第三,沒人主動找你,就自己創造機會
一位48歲的工程背景求職者,半年內都沒人理履歷,後來他主動聯繫以前的合作廠商,說自己想轉換跑道、願意從協力專案做起。
結果不到三週,他接到對方介紹的內部職缺,成功轉任專案副理。
那不是幸運,而是主動。人脈不是「拉關係」,而是讓別人知道你準備好了。
你不需要完美,只要讓人看見你的企圖心與能力的組合。
第四,職涯後半場,是「選擇」的能力
年輕的時候,我們拼的是機會,有就抓。
現在,我們要更會選。
選對的產業:穩定但仍有創新空間
選對的團隊:尊重你的歷練、不壓抑你的聲音
選對的任務:能讓你再次燃起成就感,而不是消耗自己去換就業率
不要一時焦慮就接受第一個給你機會的單位,否則你可能再次陷入「怎麼還是過得這麼悶」的輪迴。
第五,如果你還在原公司,不一定要離開,也可以「重啟角色」
我常說:「離開職位,不一定是唯一的轉職。」
有時你可以從現有位置開始轉型——
• 爭取接新專案
• 提出內部流程優化
• 參與跨部門會議
• 將你的技能變成公司內部的教學
這些都不是升遷的動作,而是「存在感」的行動。讓人重新看到你不是一個老員工,而是一個還有貢獻企圖的夥伴。
所以,Tom最後怎麼了?
三個月後,他換了一家公司。不是他原本鎖定的外商,而是一間小型管理顧問公司。
他從業務做起,但他說:「這是我這幾年第一次覺得自己在工作中重新有聲音。」
他不是回到了起點,而是帶著全部的過去,走向新的位置。
給你——那個正在考慮「再出發」的你:
你或許不再年輕,
但你比以前,更知道什麼值得努力。
你或許暫時空白,
但你從未真正離開自己。
你不是沒機會,而是該開始重新定義你的出場方式。
這次,別再問「還來得及嗎?」
你應該問自己:「我準備好怎麼回來了嗎?」
祝福你!
作者介紹

汪佩蓉(Patricia)
多年上市櫃電子製造業PM與經營管理實務經驗+理科X商科X人資
作者其他文章
同事態度很差,該如何做好心理調適?
情緒化的主管, 心好累……該如何跟他相處?
數位時代職場變遷:中高齡者的轉型之道
職場加薪攻略:如何在通膨時代捍衛你的薪水
《重返職場的你,不該為空窗期道歉》 中高齡與二度就業的價值翻譯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