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生涯專欄 職場生存
職場倫理消失了嗎?
你是否常聽到有人說「現在的年輕人不懂職場倫理」你有同感嗎?隨著 Z 世代逐漸走進職場,有人會懷疑,職場倫理是不是正在消失?但其實,問題不是倫理不見了,而是職場關係的樣貌正在改變。

先來聊聊,什麼是職場倫理
簡單的說是指在職場上各種行為準則和做人底線。它包含誠實守信、尊重同事與上下關係、維護團隊合作,以及在做決策時考量對他人和組織的影響。換句話說,就是在職場裡做到專業、有禮、負責任,讓大家能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中合作,或是良性競爭。

從以前的師徒關係談倫理
那講到職場倫理,就不得不提到古代的師徒關係。在古代「拜師學藝」不只是學技能,更是生活的一部分。例如以前學木工的孩子,從打掃車間、打磨木屑開始學起,一步步承接師父的技藝,忠誠和尊重都是生存必備的技能。

原因很簡單:知識當時不容易取得,所有技術都靠口傳心授,學徒必須依賴師父;產業型態小而集中,工作室和家族式企業讓職場更像家人,規矩自然重要;而社會流動性低,跳槽或自己開店的成本都很高,因此師徒關係也格外牢固。

為什麼到了現代就淡了呢?
在快速變動、自由選擇的環境下,知識變得容易取得,網路、線上課程和公開資源,大家更在意「學到什麼」而不是「跟誰學」讓人不一定要靠師父學習;例如,今天你可能透過網路課程學到繪圖、攝影或其他技能,在自我練習與嘗試一陣子後,若有不錯的成果就能自己開課。

再加上職場型態的多元,從自由工作者到斜槓盛行,光靠傳承已經跟不上,人也不再被單一組織綁住。多數現代人重視自我發展與自由,就漸漸地不再把忠誠當成唯一的價值。


讓我們看看AI整理出來的對照表

面向 古代師徒倫理 現代職場倫理
知識來源 技藝祕傳、口耳相授,
知識掌握在師父手中
知識公開化,書籍、網路、
課程平台隨處可學
關係本質 師徒如父子,強調忠誠、
服從、長幼有序
雇傭/合作關係,
強調專業、契約與互惠
學習模式 長時間跟隨師父,
從雜務到核心技藝,一步步承接
重視效率,透過課程、
實習、專案快速掌握技能
倫理核心 忠誠、感恩、
不私下傳承、不與師父競爭
尊重智慧財產、不惡性競爭、
守專業操守、維持公平
社會背景 社會流動性低,
出師後往往承襲師父的招牌或店號
社會流動性高,
人才自由轉換跑道、創業、斜槓
評價方式 是否「孝順」師父、
是否遵守規矩
是否專業可靠、
是否尊重他人貢獻、是否守信用
倫理邊界 「出師」之前不能自立門戶,
否則被視為背叛
可以自行發展,
但要避免抄襲、挖角或惡意競爭
傳承觀念 師父將技藝一脈相承,
徒弟有「報恩」義務
專業共享,知識本身屬於公共資源,
重在詮釋與應用


用更簡單的話來總結:
古代倫理 = 忠誠 + 感恩(重情義、強依附)
現代倫理 = 專業 + 尊重(重公平、強自主)

現代職場倫理的界線
其實,在同一個產業裡,大家的知識來源常常相似,就像會計師、心理師或瑜伽老師,他們的基礎理論大同小異,但差別在於詮釋方式、案例、風格與定位。

以三大重點維持職場倫理
第一、尊重他人的付出與成果,重視原創,合作而非競爭式踩踏。
第二、維持公平的遊戲規則,不惡意競爭、不暗中挖角、不破壞他人名譽。
第三、展現專業的態度,守承諾、說到做到、不利用資訊不對等來佔便宜。

當然,這些感受本就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的產業、環境、關係也不同。以上只是我的一些觀察與思考,如果你也有想法,很歡迎一起交流。真心期待在跨世代的合作裡,我們都能找到彼此成就、共好共榮的方式。

結語:
或許不是這一代人比較缺乏職場倫理,而是倫理的樣貌隨著時代而改變。在這個快速流動的環境裡,重點在於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貢獻價值、展現獨特性,同時也願意尊重產業與人際互動中的界線。

作者介紹

詹嘉那(kana)

那老師來了!

作者其他文章

留言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