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生涯專欄 職場壓力
同事到底能不能成為朋友?

新鮮人小玉剛進第一份工作時,對於職場適應環境及人事很戰戰兢兢,部門內有個前輩莉亞早小玉三年進公司,對小頗為熱情二人互動很快變熟。中午一起吃飯、下午一起抱怨進度、更是下班時一路走去捷運站搭車。那段時間,小玉認為她和莉亞未來會變成像似大學閨密般的朋友。

直到有一天,專案評估會議檢討上,主管問到二人一起共同合作報告錯誤地方時。小玉還在思考可以怎麼回答時,莉亞卻主動說出:「可能小玉是新人,所以流程還不熟,才會粗心出錯。」
莉亞語氣其實不差,也不像故意害要陷害小玉但小玉心裡還是微微一沉。那一瞬間才理解——職場不是學校,大家的角色不同,難免會保護自己。

那次之後,我才開始比較冷靜地看同事情誼這件事。

一、為什麼職場裡的人看起來都很熱絡,但其實並沒那麼熟?

在職場,一起面對同一個主管、受到相同時程壓力外加一堆會議,很容易有一種「快速靠近的假象」。
心理學叫「情境親密」:因為一起承受,感覺上彼此變得很了解。

但那是情境造成的,不是關係本身。
你不一定真的知道對方怎麼做決定、怎麼看待責任、或在壓力怎麼去對。
但如遇到利益衝突、責任歸屬時,因應及面對態度,便可以較看得清楚每人個個性及特質,這和在學校內無利益衝突而建立起的情感會有很大不同。

二、利益不是壞事,只是把距離照亮了

以前總覺得同事在關鍵時刻不幫忙,是因為「不夠朋友」。
但後來發現不是這樣。

職場本來就有 KPI、考核、責任分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壓力。
如果有人在主管面前先自保,不是壞,是正常反應。

你理解這一點,很多情緒就會消失。
因為你不再把每件事都往「友誼」那邊解讀。

三、那為什麼還是有人能從同事變成真正的朋友?

因為在合作裡累積的信任,比聊天來得真實。

例如小玉後來和另一位同事志偉變熟,不是因為常聊天,而是當小玉卡關時志偉會默默協同找出問題點,給予面對”工作”需求的協助。
這些小小的行動,比十句「你加油」更能建立信任。

所以,職場友誼通常不是「一拍即合」,而是「幾次合作後慢慢建立」。

四、讓職場人際不累,其實有幾個原則就好

  1. 把同事先定位成合作夥伴,不要太快期待變朋友
    期待放低,關係反而自然。
  2. 界線保持剛好,不多、不少
    抱怨別太深、私事少講一點,能避免很多後續誤會。
  3. 適當的相互幫忙是必要的,但不需要的是做到自己覺得被消耗
    不需要所有事都衝第一個幫忙。
  4. 友誼看時間,不看熱絡
    真朋友是合作後留下的,不是午餐吃幾次而已。

五、職場友誼不完美,但可以很舒服

職場關係不會像學生時代那樣單純,也不會像劇裡那麼戲劇化。
大部分時候,就是正常的同伴關係:有人走近一點,有人保持距離,有人會在你低潮時給一句提醒。

你不需要在職場找「最好的朋友」,
但一定能遇到讓工作沒那麼沉重的人。

能合作、能互相尊重、偶爾能給一點支持——
這樣就很好了。

 

徐詠蕎

現職:科技業人資經理

擅長: AI 職涯/生涯賦能陪跑

人資經理教你職場人際眉角術

作者介紹

徐詠蕎

科技人資經理10年以上,曾創創業3年及歷經許多職業轉換,擅長求職面談薪資談判、更精於引導找興趣及方向

作者其他文章

留言討論

相關文章